上海:个人客车额度拍卖实施年度警示价制度
业内人士分析称沪牌成交价格有望趋稳
文/羊城晚报记者 李斯睿
上周六,上海今年首次车牌拍卖结束,当日共有226316人参与竞拍,车牌平均成交价为87936元,比上月均价92848元,减少了4912元。自此,沪牌的“身价”止住了去年连续多月突破“9万元大关”的上涨势头。值得关注的是,该场沪牌拍卖也是实施年度警示价后的首拍,根据上海市交通委此前公布的信息,2018年上海投放非营业性客车额度13万个,个人客车额度拍卖实行年度警示价,全年警示价为86300元。
全年设置同一“警示价”
上海市交通委早前发布,2018年上海投放非营业性客车额度13万个。自今年起,个人客车额度拍卖实施年度警示价制度,警示价为前三年(2015—2017年)拍卖成交均价(总成交价款与总成交人数之比)。2018年全年警示价为86300元。
据了解,往年的第2-4季度警示价为前一个季度的平均成交价,而第一季度有点特殊,为前一年的整体平均成交价。所以第二至第四季度的警示价会一直涨,而到下一年的第一季度又会有所降低。这种“螺旋式增长”,旨在抑制沪牌成交价过快增长。
根据国拍中心此前公布的消息,2017年第四季度沪牌拍卖警示价为91700元。回顾2017年整年,沪牌拍卖警示价第四季度已比第一季度上涨6200元。其中,上海10月车牌拍卖价格创新高,平均成交价为93540元,最低成交价为93500元,均为历史最高价。
85后的蔡先生自去年9月起加入沪牌拍卖大军,直至上周六才顺利拍中车牌。他告诉羊城晚报记者,沪牌拍卖一般是在每个月的第三个周六上午10时至11时30分举行,分为两个阶段。为了抑制“黄牛”,拍卖设立了“警示价”,第一阶段的出价不允许超过这个价格,否则无法提交。第二个阶段是剩下的半个小时,起始价为第一阶段的最低成交价的基础上,上下浮动300元的范围内出价。只有第一阶段成功出价后才能参与第二阶段。第一阶段只能出价一次,第二阶段只能出价两次。
蔡先生认为,第二阶段才是车牌拍卖的真正关键阶段,而最有用的时间是从11时29分20秒开始的最后40秒钟。“前面的29分钟也不是没事干,由于这个时候会有人出价,那么你需要看着最低成交价和对应时间的变化,如果变化比较迅速说明后面出价要留有更多的余量。”回忆起拍车牌时那不断往上跳动的价格,如今依然记忆犹新。“可谓两成靠技术,八成拼运气了。”蔡先生笑言。
“黄牛”也无法承诺一拍即中
然而,面对每月动辄超过20万人的竞拍者,沪牌依然显得“僧多粥少”。当月中标率仅为5.4%,比2017年最后一拍上涨0.1个百分点,仍处较低水平。
由于竞拍人数实在太多,超过一年都还没有拍到牌照的人数不断增加,“黄牛”代拍费用也“水涨船高”,一名号称三个月内肯定能拍到牌照的“黄牛”,代拍费用高达2万元。但羊城晚报记者采访中发现,多数黄牛表示,无法对命中率作出任何承诺。“你可以试几次,毕竟我们的网速、人员都比你自己拍要强,到时候不满意可以随时终止合同。”还有一些拍不到牌照的人士转而选择购买提供免费沪牌的新能源汽车。
业内人士分析认为,从2017年整年看,沪牌拍卖警示价第四季度已比第一季度上涨6200元,最终成交均价也随之水涨船高,如今警示价维持全年同一水平,将会令沪牌成交的价格趋于稳定。